认知行为疗法在青少年抑郁症的应用
现在抑郁症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身上发生,因患抑郁症而跳楼的大学生每年都有好多例,更有一些高中生,大学毕业生每日抑郁寡欢、不想工作和学生、情绪低落、兴趣减退,觉得人生无聊,出现轻中度抑郁症的情况。目前,治疗抑郁症主要采用药物和心理咨询结合的方式进行,改善患者情绪状况,减少抑郁症的复发情况。在抑郁症的治疗中,认知疗法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。
1、目前药物单纯治疗的不足
小欣,17岁,一年前与一个男同学关系密切,父母老师知道后强行阻止,父母甚至闹到男方家里,自己觉得很丢脸、无脸见人,情绪低落、无学习兴趣,老是没有精神,常常感到悲观失望,无法上学。后来父母实在没办法,也不敢相信是抑郁,最后去医院看了看,开了左洛复和黛力新,当天吃完药立马感觉好了许多,所以就一直吃了2个多月,黛力新也停了,睡眠也恢复了,自感好了一大半了。然而还是没有愉快感,心情很一般,又过来4个月,自感状态越来越差,有抑郁复发情况出现。
2、针对青少年抑郁症的特点,采用相关心理咨询技术是首选
青少年抑郁症自发缓解可能性较高,倾向于自限性疾病,但存在复发的危险。近年有研究表明,青少年抑郁症经抗抑郁剂治疗缓解后1 年内复发率可高达40 %~50% ,且反复发作可影响青少年认知功能发展,并且增加自杀的危险性。
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快速发展的青春期,情绪不稳定,容易出现抑郁等负性情绪。个体的抑郁情绪与童年经历、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心理社会因素、精神疾病、物质滥用等诸多因素有关。
国外有研究发现童年经历是造成抑郁的重要因素,如童年时非父母亲自抚养;家庭成员有暴力行为;孩子经历虐待;童年生活不愉快等情况下,青少年的抑郁得分高。
针对上述青少年抑郁症的特点,目前提出采用相关心理咨询技术,比如认知行为治疗、人际关系治疗、家庭治疗等方式,可作为青少年抑郁症特别是急性发作和轻中度抑郁症的首选。
3、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
对于青少年抑郁症的心理治疗,最有效的治疗形式是个别心理治疗而非集体心理治疗。青少年时期正是其认知方式、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,因此认知行为治疗的针对性就更为突出。
认知行为疗法是A.T. Beck在研究抑郁症治疗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创建,Beck认为,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,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与歪曲的认知有关,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及行为。根据Beck的观点,抑郁症病人往往存在一定形式的认知偏见,而这种偏见与抑郁发作密切相关,并阻碍着病人的康复。
认知行为疗法指出,人们早期经验形成的“功能失调性假设”,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,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,而不为人们所察觉(即存在于潜意识中)。一旦这些图式为某种严峻的生活实践所激活,则有大量的“负性自动想法”在脑中出现(即上升到意识界),进而导致情绪抑郁、焦虑和行为障碍。如此,负性认知和负性情绪互相加强,形成恶性循环,使得问题持续加重。
常见的负性认知有:任意推断、选择性抽象、过分概括、放大和缩小、个人中心、二分法思维。
所以,抑郁症患者存在的“功能失调性认知”是在童年的生活经验中形成的,通常无明确表达,不为意识所察觉,具有相当的稳定性,它既是抑郁症的一种特征症状,也是人格的一部分,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情感和行为。
认知治疗的作用就是改变病人的认知偏见,主要方法就是心理咨询师(心理医生)和患者相互合作,帮助患者辨认他们的负性思维和逻辑错误,让患者用实践检验自己的认知假设,用改变行为来改变认知,用理性的信念代替非理性的信念,重建健康的认知结构,使患者能客观的对待自己,预测未来。
4、认知行为疗法临床疗效评价
高勇等人曾有研究表明,采用一些基本的认知行为治疗的原理,配合药物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。他们建议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配合采用认知心理治疗,可会很好的起到预防复发且疗效持久的目的。
另有研究报道,认知治疗的疗效对复发的预防可能更好,其复发率为20 %~40 % ,而药物治疗的复发率为60 %~75 %。
此外,目前心理咨询专家经过临床实践,发现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对轻中度抑郁症效果较好。可用来预防少儿抑郁急性发作。在进行心理治疗时,心理医生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及条件,可以灵活交叉选用心理治疗方法与形式,必要时可联合应用抗抑郁剂,以求最大临床疗效。